|| 谈谈个人对弓弩的认识
本人从小就对神箭手崇拜至极,后羿射日、养由基授徒、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一直在脑海中萦绕,记得还是一个小男孩儿的时候,手持一把从破筐上拆下来的竹片做成的一把小弓,搭上一支荆条棍儿,就想象着自己就像古代顶天立地的英雄一样,将自己的梦想射向广阔的蓝天。
都是出于对弓弩的喜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一些弓弩网站上浏览了无数有关弓弩的帖子和专业文章,终于对弓弩有了一些浅薄的认识。
弓弩到现在还没有人能考证出具体是哪里的人首先发明和使用了弓弩,中国的远古时代和世界上的各地几乎在同时相继使用了弓弩,就像捕鱼的网一样普及,所以无法确切地说是谁发明了弓弩。
弓弩发展到了今天,它已不仅仅是狩猎工具或战斗武器,在前两项功能还保持着的前提下,还是休闲用品和体育器械,在我的心里,它更是一种可以避邪的圣物,一种可以观赏、把玩的艺术品。
古代弓弩分成两大类,一类专门用于狩猎,一类专门用于军事目的。
以此所派生出的弓弩就产生了分化;狩猎的弓箭轻巧、利于瞄准、方便携带、造价低廉,未必需要一击致命。为了有效地达到捕获猎物的目的,又用毒药来弥补力道上的不足。就像现在非洲的狩猎部落使用的弓,不足一米,细小的弓身,使用者隐藏在灌木丛里对准猎物,只要射中就行,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跟在猎物后面,等着药力发作就行了,这是典型的模拟蛇的攻击方式;弓就是蛇快速发射的身体,箭就是射出的毒牙。
而用于军事上的弓弩基本要求就是“强弓硬弩”,要的是火力压制,既要发射密集又要一击致命,要“箭如飞蝗”“箭矢如雨”,还要求弓弩马力大、箭簇重而尖锐,只要中箭就要使敌人失去战斗力。尤其在需要射住阵脚的时候,以四十五度角将箭射出,两军之间基本上就能保持二百米的安全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在热兵器时代的阵地战中也够用了。
弓弩的制作和使用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就地取材”是首要的;
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几种弓弩(除了现代的复合弓之外)总结起来无非三种;竹弓、木弓、角弓,中国南方弓、日本弓是竹弓的代表,中国桑木弓、英格兰长弓是木弓的代表,蒙古螃蟹弓、匈牙利弓、是角弓的代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产竹的地方就用竹弓,产木的地方就用木弓,而在草原上饲养牛、马、羊为生的游牧民族以筋、角来得最方便,所以都是用角弓。除了很少的木芯以外,都取自所饲养的牲畜,在食其肉、喝其奶、穿其毛之外,还充分利用了筋、角、皮,可谓物尽其用。中国中原地区的角弓,就是自秦代起不断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和民族交流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向匈奴——现在的匈牙利人,学到了最初的角弓制作技术。而韩国人使用角弓是因为首先是受中国的影响,其次是元朝征伐日本失败,败兵滞留朝鲜半岛而遗留下来的。
使用地的气候环境影响弓弩效力的发挥,甚至损坏弓弩。适应使用地的气候是弓弩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必须的考虑到的。
竹弓或木弓只适合在海洋性气候或湿热环境下使用,如果在干旱的地区或沙漠地区使用,就很容易开裂或折断。
同样道理,角弓如果在海洋性气候或湿热条件下也很容易使鳔胶吸收水分,变软膨胀,发霉开裂,直接影响到弓弩的劲道。从这个角度分析,当年元朝征讨日本失败,角弓在海边受潮使力道大打折扣而使作战不具优势,可能也是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而英格兰长弓能在欧洲战场能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原因,就是因为欧洲的绝大部分是海洋性气候,英格兰纯木质的长弓本身既适应、也离不开这种海洋性气候。
人种自身条件和作战方式决定弓弩的形制,中国秦代弓弩之大比起英格兰长弓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弩床、弩机、箭头的形状和制造,到当时弓弩兵的数量、训练、战术都是当时最先进的,秦代的弩机的构造就是在今天看来,除了材料的发展和弹簧的使用以外也并不能称之为落伍,秦军弓弩和英格兰长弓主要用于车战和步战,弓弩都可以做得尽可能的大。而蒙古人、匈牙利人、属于马背上民族,骑在马上作战不可能用很大的弓弩,所以一般弓弩都比较小。另外,人种的高大与矮小也决定弓弩形状的大小。
在大致同等的造价、体积、科技含量的条件下,弓弩的穿透力达于一般的热兵器,关键在于热兵器发出的弹丸在遇到阻力后就基本停止了直线运动,而箭在头部遇到阻力运动停止后,箭杆部分还会有很大的惯性从而使箭头保持向前的作用力。这种惯性增加了箭头的穿透力。
弓弩的魅力在于它的原始性,和现代的热兵器相比较,弓弩大而笨重,其工艺的精巧与便携都不如热兵器,但在现代条件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于热兵器都加以限制,只有弓箭是在体育器材和传统工艺的外衣下还得以在民间存在的、远距离杀伤武器。
相关内容
冷钢云南之旅所见的弩 - 我的大黑鹰、老婆和狗 - 世界名刀品牌大全
|| 冷钢推荐:超强大弩地狱之火 - 大黑鹰二代弩 - 最新款迷彩大弩M19